不論是互聯網巨頭,還是科技企業,依托互聯網思維的產品觀,正在攜“用戶”以令諸侯,進入“全民客服”模式。一時間,互聯網產品經理這個角色,成為眾多企業互聯網轉型路上的先鋒隊。他們信奉產品改變世界的力量,以父母責任、工匠精神,保姆心態,小心翼翼創造和呵護著現在與未來!
6月26日下午,方正電子與《中國傳媒科技》雜志聯合舉辦了“媒體人轉型產品經理有多難?——媒介融合系列沙龍之產品思維下午茶”,邀請深諳產品思維的業內人士,以及傳統媒體中渴望轉型的傳媒人,相約Media Coffee,分享與探討。
沙龍現場
當天,來自新京報、光明網、去哪兒網、葡萄林科技等等的幾位優秀媒體人,展開頭腦激蕩,分享了“從傳統媒體人到產品經理的路線圖”、“媒體產品經理的自我修養”等轉型之路上的心得體會。
新京報傳媒副總裁、“熱門話題”App創始人劉炳路,帶來“新媒體產品建設需要解決的十大問題”的主題分享,觀點犀利,每個問題都切中要害。劉炳路認為傳統媒體應該研究的問題不是轉型的問題,而是死亡的問題,是市場化退出的問題,國家應該制定市場化的退出機制,讓真正的新媒體產品能在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中輕車上路。所以,傳統媒體的轉型,不應該是“要政績不要市場”,做任何新媒體產品,一定解決傳統媒體的體制問題,但改舊的不如搞新的,增量創新比存量創新更有前途。
去哪兒門票事業部交互設計經理張博,通過N個案例,N張圖,生動鮮活的講述了“情感化驅動的體驗思維”。他認為,要通過“細節帶來溫暖”的微交互,滿足用戶的情感需求(能讓我滿足)和功能需求(能幫我做什么)。
葡萄林科技創始人、斯坦福大學奈特訪問學者李小鳴,分享的“三個產品和五道難題”切中沙龍主題。他認為傳媒人轉型產品經理要克服五道難題,即,自我中心:妨礙了更早發力移動端;情懷太重:表達欲望遮蔽了對用戶需求的理解;思維定式:say no - say yes;舒服地帶:忽略細節帶來了無數產品bug;統籌管理:一廂情愿的規劃帶來了太多被動。
光明網技術總監屠志非常細膩的講解了“改善用戶體驗,樹立產品思維”,包括網站目標與用戶需求的戰略層、交互設計與信息架構結構層、界面設計與導航設計的框架層、視覺設計的表現層,以及分享“從頻道主編到產品經理轉變”的實戰經驗。
方正電子數字媒體業務部新媒體產品總監徐峰關注“媒體產品經理的自我修養”這件事,為媒體人撥開迷霧打開思路,分享了通向媒體產品經理的體系與心得!
方正電子數字媒體業務部新媒體產品總監徐峰做演講
徐峰指出,在移動互聯網時代,媒體的“產品化”趨勢越來越明顯。今日頭條、搜狐新聞客戶端、騰訊快豹……優秀的媒體產品越來越多,媒體的概念正在無限擴大,這些新涌現的媒體產品不但深深吸引著用戶的眼球,也已經成為用戶消費的必需品。
以媒體產品而言,互聯網媒體產品經理應該以內容、關系與服務為抓手,構思產品與商業模型,重新構建與用戶持久而有效的連接,重塑媒體平臺化生態。改變以往傳統媒體單向流程式新聞產品的作業模式,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媒體產品體系,形成“小步快跑、快速迭代、持續優化”的新媒體產品發展模式。
總的來說,新媒體產品的設計思路一定是走“小而美”、“快而準”路線的,在這個一樣充滿機會的時代,每一個產品都有閃亮的可能,重點是,你能否保持持續的閃亮。
方正下一代新媒體平臺,可以方便快捷地圍繞用戶和市場需求,建構融合媒體的業務運營結構、產品形態和流程設計等全流程技術平臺支撐,幫助媒體產品經理,從容應對媒體產品工作,讓智力和精力聚焦在內容產品的打磨。